返回 橙子健康

汤品虽鲜,隐患暗藏

2025-10-27
汤品虽鲜,隐患暗藏
“饭前一碗汤,赛过良药方”,汤品作为中式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,却因不当食用方式沦为健康 “隐形杀手”。家中老人不舍丢弃的隔夜汤、餐桌上趁热饮用的浓汤,看似日常的习惯里,实则藏着损伤肝肾、增加癌症风险的隐患。
隔夜汤:两类高危汤品需警惕
1. 鱼汤海鲜汤:蛋白降解物伤肝肾
鱼类与海鲜富含蛋白质,隔夜存放后易滋生细菌,促使蛋白质分解产生降解物。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,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与肾脏过滤压力,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。尤其夏季常温放置超过 4 小时,汤中细菌数量会呈指数级增长,即便煮沸也难以消除已产生的有害物质。
2. 蔬菜汤:亚硝酸盐的累积风险
绿叶蔬菜本身含硝酸盐,烹饪后细菌活跃,会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。中国农业大学实验显示,菠菜汤隔夜后亚硝酸盐含量虽未超标,但较新鲜时增长一倍以上,且存放时间越长含量越高。虽单次摄入风险有限,但长期累积会增加消化道癌症风险,对老人、儿童等敏感人群更甚。
隔夜汤保存:细节决定安全性
并非所有隔夜汤都绝对危险,正确保存可大幅降低风险:
  • 控盐与降温:煮好后不加盐,待温度降至室温(不超过 2 小时)再冷藏,避免细菌繁殖窗口期。
  • 选对容器:铝锅盛汤 24 小时,铝离子溶出量可达 16 毫克 / 升,远超安全范围;玻璃、陶瓷容器化学稳定性强,是最佳选择。
  • 科学加热:取出所需量单次热透,避免反复加热破坏营养并滋生细菌。
烫汤:65℃以上的致癌预警
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 65℃以上热饮列为 2A 类致癌物。《国际肿瘤杂志》研究证实,常喝≥60℃热汤者,食管癌风险比常人高 41%。食道黏膜耐受温度不超 60℃,长期高温刺激会引发黏膜反复损伤、修复,最终可能恶变。钟南山院士特别提醒,喝汤最佳温度为 40~50℃,既能保留风味又护黏膜。
健康喝汤的终极指南
  1. 喝汤必吃料:90% 以上蛋白质仍在食材中,只喝汤易导致蛋白缺乏,还会摄入过多嘌呤引发痛风。
  1. 控制煲汤时长:肉类汤煮 1-2 小时即可,超过 3 小时嘌呤、脂肪含量骤升,反而伤身。
  1. 适量饮用:每餐 150-200 毫升为宜,避免过量影响正餐摄入,加重肠胃负担。
汤品的健康价值,终究取决于食用方式。拒绝隔夜高危汤品,远离过烫饮食,做好储存细节,才能让这碗 “养生汤” 真正滋养身心。

最新文章

癌症并非凭空而来,这 6 个生活因素及遗传影响需警惕​

健康

 

阅读11569

癌症年轻化:潜藏在生活与环境中的健康危机​

热点

 

阅读13232

汤品虽鲜,隐患暗藏

热点

 

阅读18115

广东老火靓汤:美味背后的健康隐患与科学饮用指南​

健康

 

阅读19727

汤,真的如你所想那般营养吗?​

健康

 

阅读13581

冀ICP备2022013850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