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里,汤仿佛是餐桌上的 “标配”。无论是家庭日常用餐,还是亲友聚会宴请,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总能占据重要位置。很多人坚信,食材经过长时间炖煮,营养精华都融入汤中,喝汤比吃食材本身更滋补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或许,汤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有营养。
要弄清汤的营养真相,首先得从它的成分说起。一锅汤的构成很简单,主要是食材、饮用水和炖煮过程中析出的油脂。而我们关注的营养,全都来源于食材本身。可在常见的营养素中,大分子蛋白质、膳食纤维以及钙、铁等微量元素,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很难溶于水。即便经过数小时的熬煮,这些营养素在汤中的含量依然微乎其微。真正能溶解到汤里的,大多是氨基酸、小分子糖类、钾、钠以及部分水溶性维生素。
这就意味着,我们喝下的汤水,更多是水、油脂以及少量可溶于水的小分子营养素。而绝大多数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,比如优质蛋白质、膳食纤维等,依然保留在炖煮后的肉、蔬菜等食材中。如果只喝汤不吃食材,从营养摄取的角度来看,无疑是 “舍本逐末”。所以,想要通过喝汤获取更多营养,正确的做法是汤和食材一起吃,这样才能全面吸收食材中的营养。
如今,汤已成为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除了能增添鲜味、滋润喉咙,还常被赋予 “高营养”“滋补身体” 的标签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汤都对健康有益,有些汤若经常饮用,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,尤其是以下三种汤,最好少喝。
第一种是浓汤。很多人追求浓汤的醇厚口感,认为浓汤营养更丰富。但实际上,浓汤在长时间熬煮的过程中,食材中的脂肪会大量溶解到汤里,导致汤中的脂肪含量和胆固醇含量大幅升高。经常饮用浓汤,容易造成脂肪摄入超标,增加肥胖、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对需要控制体重和血脂的人群极不友好。
第二种是久煮的蔬菜汤。蔬菜中富含维生素 C 等水溶性维生素,这类维生素不耐高温,长时间加热容易被破坏。如果将蔬菜长时间炖煮在汤中,蔬菜中的维生素 C 等营养成分会大量流失,汤的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。而且,蔬菜煮得太久,口感会变得软烂,也会影响食用体验。
第三种是高盐汤。为了让汤的味道更鲜美,有些家庭或餐馆在煲汤时会加入大量的盐、酱油、味精等调味料,导致汤的含盐量过高。长期饮用高盐汤,会使体内钠离子摄入过多,增加肾脏代谢负担,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,对高血压患者和肾脏功能不佳的人群危害极大。
汤虽美味,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它的营养价值,学会正确喝汤。在煲汤时,尽量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,控制盐和油的用量,避免长时间熬煮;饮用时,记得连同食材一起食用,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,更好地获取营养,守护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