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疼痛能被测量吗?” 这一问题,长期以来困扰着患者与医学研究者。事实上,随着医学认知的不断深入,疼痛早已不再是模糊的主观感受,而是具备了明确的医学界定标准与评估体系。2018 年,国际疾病分类 ICD-11 正式将慢性疼痛认定为一种独立疾病,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明确,疼痛按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,当疼痛持续超过 3 个月,便属于 “慢性疼痛” 范畴,这一界定为疼痛的医学干预奠定了基础。
从发病机制来看,慢性疼痛的出现多与神经系统异常密切相关。在正常生理状态下,疼痛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觉信号,能够帮助人体及时规避意外风险,是身体的 “预警系统”。但当身体出现病变时,情况便会发生改变:部分患者因疾病导致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,使得疼痛神经元持续处于兴奋状态,不断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;另有一些患者在手术后,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 “敏化” 现象,将日常轻微的触碰等正常感觉错误解读为剧烈疼痛,进而让患者陷入无尽的疼痛折磨之中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为了更精准地评估疼痛程度,临床上采用了标准化的疼痛分级方法 ——0 到 10 分评分法。其中,0 分代表无任何疼痛感觉,1-3 分属于轻度疼痛,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干扰;4-6 分为中度疼痛,可能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;7-10 分为重度疼痛,尤其是 10 分,被定义为人能够承受的疼痛巅峰,此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,甚至可能出现情绪崩溃、无法正常进食与睡眠等情况。这种量化评估方式,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尽管疼痛有明确的医学界定与评估方法,但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面对疼痛时仍存在 “忍一忍就过去” 的误区。然而,有些疼痛并非简单的生理反应,而是疾病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,若一味拖延,反而可能导致病情加重。当疼痛出现以下异常变化时,务必及时就医:其一,疼痛出现频次明显增加、持续时间不断延长,这往往是疾病持续进展、病情加重的表现;其二,疼痛类型发生改变,例如从之前的针刺样疼痛突然转变为钝痛感,这种疼痛特点的变化,可能意味着疾病出现了新的异常进展;其三,突然发作的疼痛且难以自行缓解,若持续时间过长,需警惕急性疾病的可能;其四,长期存在不明原因的疼痛,即便服用常见的止痛药物也无法缓解,这种情况更不能忽视,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。
长期忍痛不仅会降低人体的疼痛耐受度,让身体对疼痛变得更加敏感,还可能错过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。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,治疗难度较低、预后效果较好,但随着病情的拖延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,导致治疗方案更为复杂,治疗周期延长,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更深远的隐患,如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或导致身体功能障碍。因此,面对疼痛,我们应摒弃 “忍痛” 观念,以科学的态度看待,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,让疼痛得到有效控制,守护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