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立秋啃秋瓜,处暑贴秋膘”,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,曾是古人应对物资匮乏、抵御寒冬的生存智慧。在粮食短缺的年代,夏季高温导致食欲下降、体重减轻,入秋后通过食用肥肉、红肉等高脂食物 “贴秋膘”,是补充能量、增强体质的必要选择。但随着社会发展,我们已进入营养过剩的时代,肥胖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 “富贵病” 高发,传统 “贴秋膘” 方式显然不再适用,亟需建立科学的秋季进补新思路。

传统 “贴秋膘” 的核心是 “多吃肉、补脂肪”,但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》,我国居民平均每日脂肪摄入量已远超推荐标准,超过 50% 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。此时若仍盲目遵循 “贴秋膘” 旧俗,大量摄入五花肉、肥牛、油炸食品等,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,还可能导致脂肪堆积,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去年秋季,某医院体检数据显示,立秋后一个月内,因 “贴秋膘” 引发消化不良、血脂升高的患者同比增加 30%,这也印证了传统进补方式与现代健康需求的矛盾。
在营养过剩时代,秋季进补的关键应从 “补脂肪” 转向 “补平衡”,核心是 “清补结合、按需调整”。首先,饮食上要摒弃 “以肉为补” 的误区,优先选择高蛋白、低脂肪的食材。比如用鱼虾、鸡胸肉、豆制品替代肥肉,既能补充优质蛋白,又能减少脂肪摄入;搭配山药、南瓜、莲子等健脾食材,可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肠胃不适。同时,秋季气候干燥,需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,多吃梨、银耳、菠菜等润燥食物,避免因 “贴膘” 导致便秘、上火等问题。
其次,进补不能只靠饮食,还需结合运动与作息调整。传统 “贴秋膘” 强调 “养膘御寒”,但现代研究表明,适度运动比囤积脂肪更能增强免疫力。秋季可选择快走、瑜伽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既能促进新陈代谢,又能避免因运动过量损伤阳气。此外,秋季昼夜温差大,需注意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耗伤津液,这也是 “隐形进补” 的重要环节。
最后,进补需因人而异,避免盲目跟风。对于脾胃虚弱、体重偏轻的人群,可适当增加山药、小米、红枣等温补食材的摄入,但仍需控制油脂;而超重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则应坚持清淡饮食,多吃蔬菜、杂粮,严格控制高糖、高盐、高脂食物。正如中医所说 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,秋季进补的本质是 “藏养”,而非 “暴饮暴食”,只有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调整,才能达到 “养收” 的目的。

从 “贴秋膘” 到 “科学进补”,背后是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无需再靠囤积脂肪抵御寒冬,而是要通过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、规律作息,实现身心的和谐调养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秋季真正达到 “养精蓄锐” 的效果,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