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肝炎日,旨在提升全球对肝炎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。在众多肝炎类型中,甲型肝炎(简称甲肝)虽常被认为 “症状较轻、预后良好”,却因高传染性和广泛易感性,始终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。事实上,面对甲肝,“预防优先” 不仅是医学共识,更是守护健康最经济、有效的策略 —— 因为相较于发病后的治疗,提前阻断传播路径、增强自身防护,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疾病带来的身心伤害。

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(HAV)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其传播途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,这也是它容易在人群中扩散的关键原因。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 “粪 – 口传播”,简单来说,就是病毒通过被污染的手、食物或水进入人体。比如,食用了被携带病毒的粪便污染的生菜、瓜果,饮用了未经彻底消毒的生水,甚至与甲肝患者共用餐具、毛巾等个人物品,都可能引发感染。尤其在夏季,气温升高导致病毒繁殖加快,若饮食卫生把关不严,如路边摊的凉拌菜、未煮熟的海鲜(尤其是贝类),都可能成为甲肝传播的 “隐形载体”。此外,甲肝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,常温下可存活数天,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传播风险。
从疾病特点来看,甲肝的 “预防优先” 具有充分的医学依据。甲肝属于急性疾病,多数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乏力、食欲减退、黄疸(皮肤和眼睛发黄)、肝区疼痛等症状,虽然多数成年人可在 1-3 个月内自愈,但期间不仅要承受身体不适,还需暂停工作和学习,影响正常生活。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,如儿童、老年人或患有慢性肝病的人,甲肝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,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,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显著上升。更关键的是,目前针对甲肝尚无特效治疗药物,临床治疗主要以 “对症支持” 为主,如通过休息、补充营养缓解症状,使用药物保护肝功能等 —— 这意味着一旦感染,医疗手段更多是 “辅助恢复”,而非 “快速治愈”,远不如提前预防来得主动。
做好甲肝预防,其实并不复杂,关键在于将防护措施融入日常生活细节。首先,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。甲肝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,接种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,儿童、青少年、食品行业从业者、旅行者等高危人群尤其建议接种。其次,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阻断传播的核心:不喝生水,饮用烧开后的水或合格的瓶装水;生吃的蔬菜、水果要彻底清洗干净,最好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或浸泡;不吃未煮熟的肉类、海鲜,尤其是贝类海鲜;在外就餐时,优先选择卫生条件好、信誉度高的餐厅。最后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至关重要: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彻底洗手,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、鼻、眼等部位;家中若有甲肝患者,要及时做好隔离,患者的餐具、衣物等需单独清洗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

世界肝炎日的意义,不仅在于提醒我们关注肝炎疾病,更在于传递 “预防胜于治疗” 的健康理念。甲肝虽有传染性,但并非不可防控 —— 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传播规律,主动接种疫苗,做好饮食和个人卫生,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肝脏健康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,把甲肝预防融入生活,用科学的防护习惯,为肝脏筑起一道坚固的 “健康防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