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、湿气最重的时段,高温高湿环境容易诱发多种突发疾病。以下五类疾病需重点防范,守护夏日健康。
热射病:高温下的 “致命杀手”
核心症状:体温超过 40℃,伴有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无汗,严重时会出现多器官衰竭。
高危人群:建筑工人、交警、消防员、运动员等高强度户外工作者,以及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。
致死原因:体温调节系统失灵,核心体温飙升至 40℃以上,脏器像被 “蒸煮” 一样出现细胞坏死。注意:热射病不只是暴晒才会引发,闷热的室内也可能致病。


急救要点:抓住 10 分钟黄金急救期,快速降温能大幅降低死亡率。立即把患者移到阴凉处,用冷水喷洒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降温,在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,同时补充电解质水,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。切记:若患者已昏迷,不要强行灌水,以防窒息。
预防办法:避开高温时段外出作业,及时补水,穿透气吸汗的衣物。老年人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,天热时别穿太多、盖太厚。
心脑血管:高温下易 “亮红灯”
高温天对心脑血管的威胁不容小觑。《柳叶刀》子刊最新研究显示,气温每升 1℃,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0.5%,死亡率上升 2.1%,主要死于脑卒中和冠心病。若遭遇持续 3 天以上的高温热浪,相关死亡率会飙升 11.7%,且随热浪强度增加而上升。
高温下的血管危机链:脱水→血液变稠→形成血栓→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。
重点人群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动脉硬化患者及中老年人。
危险信号:突发单侧肢体麻木、口角歪斜(可能是脑卒中);胸闷有压榨感、出冷汗(可能是心肌梗死)。
高危时段:早上 6—10 点(血压易达高峰);从高温户外进入空调房(血管会剧烈收缩)。
防护措施:早上起床慢慢活动,别猛地起身;空调温度不低于 26℃,室内外温差控制在 7℃以内;全天分次喝水,别大量喝冰镇饮料、吃冷饮;不洗冷水澡、不下河游泳,避免高温下突然接触冷水。

肠胃系统:夏季易 “闹脾气”
发病原因:隔夜菜、凉拌菜等滋生细菌,再加上冷饮刺激,导致血管痉挛,引发急性胃肠炎。
典型症状:呕吐、拉肚子像水样、肚子绞痛。
常见致命污染源:1. 泡发木耳,本身无毒,但长时间泡发会滋生椰毒假单胞菌,其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 1 毫克就可能致命,夏天高温会让细菌繁殖更快;2. 隔夜凉菜,没经过高温杀菌,沙门氏菌会快速滋生,冰箱冷藏也杀不死;3. 冷藏海鲜,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、创伤弧菌在冰箱里也能存活;4. 冰镇西瓜,切开后室温放超 4 小时,或冰箱冷藏超 24 小时,就可能滋生李斯特菌、志贺菌等。
饮食建议:多吃薏仁、山药、莲子养脾胃;剩菜常温存放别超 2 小时,海鲜一定要彻底煮熟再吃。
眼部急症:夏日高发需警惕
天热时,急性结膜炎(红眼病)、干眼症等眼部疾病容易找上门。在公共泳池游泳,易感染急性结膜炎,症状是眼睛发红,还有脓性分泌物。夏天长时间开空调,会加速眼表泪液蒸发,诱发干眼症,表现为眼睛有灼痛感、看东西模糊。
防护小贴士:游泳时戴密封泳镜,不共用毛巾;空调房里用加湿器增湿,要定期清洁加湿器防细菌滋生,也可适当用人工泪液。

面瘫:神经易 “受伤”
夏天也是面瘫高发期,大多由面神经炎引起。睡觉时脸对着电扇、空调直吹,会增加病毒感染机会,诱发面神经炎。患者常会出现口眼歪斜、闭不上眼、额头皱纹消失等症状。
最佳治疗期:发病后 72 小时内,越早治疗效果越好,能控制炎症、减轻面神经水肿。
预防关键:调整电扇、空调的出风方向,别直吹脸。
总结:
夏日防病三字诀:躲、补、慢
躲烈日:每天 10—16 点尽量不外出,必须外出时做好防晒。
补电解质:每天喝水 1500 毫升以上,出汗多的话,水里可加微量盐(每 500 毫升水加 0.3 克)。高血压、肾功能不全、需限制钠摄入的人,要遵医嘱。
慢调节:进出空调房注意适应温差。
高温引发的疾病有滞后性。若出现头晕、乏力等轻微不适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。要是有持续呕吐、意识模糊、胸痛等症状,要马上就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