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,使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减低,也会出现“低白蛋白血症”导致水肿。所以,需要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并完善检查,才能判断“低白蛋白血症”的原因。
病例3:吃药吃出来的水肿
一位男性患者,1个月前因为头晕在神经科就诊,诊断为高血压3级,开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血压。用药几天后,他的头晕症状就消失了,血压也降到了120/80mmHg的水平。但是又过了几天,他发现自己两条小腿特别是脚踝部位一按一个坑,肿起来了。他有点担心,是不是肾脏又出了问题,就赶紧挂了肾内科的号。
解读
根据他之前在神经科查的生化和尿常规的结果都正常,再加上他水肿的部位,这位患者的水肿很可能与服用降压药有关系。这种情况引起的水肿,患者可以咨询大夫,大夫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换其他类型的降压药。
水肿相关知识
三
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有5大类,硝苯地平控释片属于其中的一类即“钙拮抗剂”。钙拮抗剂可以扩张血管,从而降低血压。但是,由于钙拮抗剂扩张小动脉的作用要比扩张小静脉的作用强,所以就会导致进入人体下肢血液,也就是动脉输送进来的血液,要比从静脉回流的血液多。这样就会导致下肢尤其是脚踝部水肿。
这种情况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,可以不用调换药物;如果患者还是比较在意,可以考虑改用其他类的降压药。
这个病例告诉我们,不仅仅是疾病本身,药物也可能导致水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