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闭症的认识始于 110 多年前,Eugen Bleuler 医生最初将其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,1920 年 Grunya Sucareva 医生确定其为独立于精神分裂症的疾病,1940 年代 Hans Asperger 和 Leon Kanner 将其定义为婴儿自闭症或艾斯伯格综合征,如今正式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)。长期以来,人们对自闭症诱因的探索陷入困境,遗传因素、童年创伤、疫苗、重金属等说法均未得到科学证实。由于自闭症多在 2 岁左右显现明显症状,如重复刻板行为、社交障碍、语言缺失等,且难以用童年创伤解释,许多医生曾认为自闭症是 “不治之症”,患者往往终生需要照料,部分成年后因应激反应可能带来管理难题。

全球自闭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,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2000 年每 150 名儿童中 1 名患病,2020 年每 36 名儿童中就有 1 名;世界卫生组织 2019 年估计中国约有 1000 万名自闭症患者,其中儿童约 200 万,如今这一数字更令人揪心。值得庆幸的是,近二十年来研究取得突飞猛进,科学家发现微生物 – 肠 – 脑轴功能异常在自闭症中发挥关键作用,调整肠道菌群可改善甚至治愈自闭症,为 “星星的孩子” 带来希望。
益生菌干预成为自闭症干预的重要方向。一项纳入 8 项研究、318 名 1.5-20 岁自闭症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,益生菌干预组行为症状明显改善,合并标准化均值差(SMD)为 – 0.38。亚组分析发现,欧洲地区研究改善更显著(SMD-0.44),干预持续超 3 个月效果更优(SMD-0.43),10 岁以下与 10 岁以上儿童改善程度相近(SMD 分别为 – 0.37 和 – 0.40),且多株益生菌干预效果优于单株(SMD-0.53 vs -0.28)。另一项涵盖 12 项随机对照研究
630 名自闭症儿童的荟萃分析也证实,益生菌干预组核心症状显著改善(SMD-0.21),多菌株效果更突出。这些研究表明,补充益生菌 3 个月以上是改善自闭症的有效方法,但需注意菌种选择,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粪便中阿克曼菌含量升高,需谨慎选择网红菌种。欧洲地区干预效果更明显,可能与其严格管控抗生素、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有关,而这些正是自闭症已知风险因素。

饮食干预同样至关重要,因为饮食是塑造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因素。2021 年《Cell》杂志大规模宏基因组研究显示,饮食与自闭症的关联比菌群更紧密,偏食挑食等苛刻饮食选择与菌群多样性减少、胃肠道症状及行为症状显著相关。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问题,如对麸蛋白和酪蛋白不耐受,因此医院和干预机构常建议规避相关食物。饮食干预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,为益生菌发挥作用奠定基础,与益生菌干预形成协同效应。

随着对微生物 – 肠 – 脑轴认识的深入,菌群和饮食调节为自闭症干预开辟了新路径。虽然多数研究尚未进行长期追踪,但现有成果已证明通过科学干预改善自闭症症状的可能性。未来,结合精准的益生菌补充和个性化饮食调整,有望帮助更多自闭症患者改善社交能力,提升生活质量,让 “星星的孩子” 更好地融入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