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:孩子打针时反应千差万别,有的未打先哭,有的一哄就好,有的哭上半天,甚至模拟假打针都会大哭。这并非单纯性格或教育差异所致,而是痛觉敏感性在作祟。对同一刺激,不同人感受的疼痛程度不同,就像对甜度的感知存在差异,而最新研究揭示,肠道微生物是影响痛觉敏感性的重要 “隐形调节器”。

痛觉是身体对潜在有害刺激的感知,是复杂的感官和情绪体验,涉及生理与心理双重过程。生理上,痛觉感受器将信号经外周神经传至脊髓,再上传至丘脑和大脑皮层形成感知;心理上,边缘系统处理疼痛相关情绪,认知评估则结合经验影响痛觉体验。没人希望痛觉敏感性过高,而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近年逐渐被揭开。
针对健康成年男性的研究发现,痛觉感知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。42 名 20-22 岁男性的评估显示,压痛阈值与拟杆菌门水平负相关,与厚壁菌门水平正相关;电痛阈值与厚壁菌门和双歧杆菌属正相关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,压痛阈值由拟杆菌门和产丁酸盐菌属水平预测,电痛阈值由厚壁菌门水平预测,且 BMI 和心理状态与疼痛感知无关联。这意味着,拟杆菌门丰度越高,对压力诱发的疼痛越敏感;厚壁菌门丰度越高,对压力和电刺激疼痛越不敏感。

女性痛觉感知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呈现不同特点。对 42 名健康女大学生的研究发现,压痛阈值和电痛阈值均与肠道菌群 α 多样性显著正相关,且可通过 α 多样性预测。与男性不同的是,女性电痛阈值受心理状态影响,焦虑得分越高,电痛阈值越高,即对电刺激疼痛越不敏感。
研究还发现,12 岁以上人群中女性痛觉敏感性往往高于男性,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肠道微生物有关。针对健康非肥胖成年男女的研究显示,女性疼痛耐受阈值与感觉阈值的比率小于男性,且不受生理周期和避孕药具使用影响。女性中,使用激素避孕药者丹毒杆菌丰度增加,腰痛水平升高,可能与血液脂多糖结合蛋白增加有关。月经周期不同阶段,疼痛阈值与特定菌群关联不同:卵泡晚期,疼痛感觉阈值与普雷沃氏菌属 7 丰度正相关,耐受阈值与 Megasphaera 属丰度正相关;黄体中期,唾液皮质醇变化与厌氧菌属、Ruminiclostridium 5 属相关,血浆 IL-8 水平与 Lachnospiraceae UCG-005 属负相关。

这些研究共同揭示,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痛觉敏感性:特定菌群丰度直接关联疼痛阈值,菌群多样性影响痛觉感知,且存在性别差异。这解释了为何面对相同疼痛刺激,个体反应大相径庭。了解肠道微生物这一 “隐形调节器” 的作用,为痛觉管理提供了新方向。未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,如增加厚壁菌门、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,或许能帮助人们降低痛觉敏感性,减少不必要的疼痛困扰,让打针等疼痛体验不再那么煎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