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橙子健康

这些常见食品添加剂可能威胁孩子健康

2025-08-12
在超市的儿童食品货架上,五颜六色的零食、酸甜可口的饮料背后,藏着多种食品添加剂。虽然合理使用添加剂是安全的,但孩子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,某些添加剂若长期过量摄入,可能成为健康隐患,家长需格外留意。
人工色素是儿童食品中最常见的 “隐形威胁”。像柠檬黄、日落黄、诱惑红等合成色素,常被用于糖果、饮料、果冻中提升颜值。研究发现,3 岁以下儿童对色素的代谢能力较弱,长期摄入可能引发多动症、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。英国某研究机构曾追踪 200 名儿童,结果显示每日摄入人工色素的孩子,冲动行为发生率比不摄入的孩子高 40%。此外,部分色素还可能诱发过敏反应,表现为皮疹、哮喘等。
防腐剂中的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需严格控制摄入量。这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果汁、酱类、罐头等食品中,目的是延长保质期。但孩子的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完善,过量摄入苯甲酸钠可能加重肝脏负担,影响代谢功能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苯甲酸钠与维生素 C 结合时,可能产生微量苯(一种致癌物),虽然含量极低,但长期累积对孩子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儿童每日苯甲酸钠摄入量不应超过每公斤体重 5 毫克。
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、甜蜜素可能干扰孩子的味觉发育。为迎合 “低糖” 需求,很多儿童食品会用甜味剂替代蔗糖,比如无糖饮料、低糖饼干等。但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到几百倍,长期食用会让孩子对天然食物的甜味敏感度下降,逐渐排斥蔬菜、杂粮等清淡食物,形成挑食、偏食的习惯。此外,有研究表明,阿斯巴甜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而肠道健康与孩子的免疫力密切相关。
增味剂中的谷氨酸钠(味精)过量使用需警惕。味精能让零食、快餐更鲜美,但 3 岁以下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,过量摄入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,出现头痛、恶心等不适。我国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明确规定,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味精,家长在选购儿童食品时需格外注意配料表。
反式脂肪酸(氢化植物油)虽不属于添加剂,但常被隐藏在 “植脂末”“奶精” 等成分中。它广泛存在于奶油蛋糕、薯片、夹心饼干中,能让食物口感更酥脆。但反式脂肪酸会干扰孩子的脂质代谢,增加肥胖、高血脂的风险,还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,阻碍骨骼发育。有数据显示,每周摄入反式脂肪酸超过 5 克的儿童,身高增长速度比正常儿童慢 10%。
避免添加剂伤害的关键在于 “减少加工食品摄入”。家长选购时应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,优先选择 “无添加” 或 “添加剂种类少” 的食品,比如新鲜水果、自制酸奶等。对于必须购买的加工食品,注意查看 “儿童适宜” 标识,并控制食用频率 —— 每周食用含人工色素、防腐剂的食品不宜超过 2 次。毕竟,天然食物中的营养和安全性,是任何添加剂都无法替代的。

最新文章

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率飙升:被忽视的危机与破局之道

老人

 

阅读13868

除了吸烟,这 4 个 “隐形伤肺习惯” 正在消耗你的肺部健康,很多人每天都在做

健康

 

阅读15653

初夏食枇杷:从上市时令到食用禁忌的全面指南

健康

 

阅读10511

别再 “伤害” 你的耳朵!频繁掏耳的真相与耳道保护指南

健康

 

阅读15068

科学应对不孕不育:从基础治疗到辅助生殖的完整指南

两性

 

阅读18113

冀ICP备2022013850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