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,有研究指出,婴儿的哭声会激动成人脑区中“被孤立感“,进而产发诸如社会学疼痛的感觉。
再次,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强化来看:
社会规范内化想法和行为,人们会普遍认为那些“及时回应婴儿需求“是合格的父母,哭声会引发成人对”失职“的恐惧;
另外受催产素水平以及社会化抚养角色的影响,女性尤其是妈妈通常会对孩子的哭声反应更强。
原来,孩子的哭声是人类漫长岁月中,物竞天择所进化出的一种本领,就是通过给人“带去压力”,使得照顾者”不得不产生行动“啊。
那些”憋住不哭”的孩子就好吗
了解到上面的一些原理,你还会认为孩子不哭就是件好事吗?
在人们的认知中,普遍将眼泪等同于软弱,经常爱哭、掉眼泪的孩子,被大人嘲讽、羞羞,认为是“小哭包“;
甚至还教诲男孩子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“,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要憋着、忍回去。
一些青春疼痛文学,也会写下诸如“仰望天空45度角,不让眼泪掉下来”;或者是“想哭的时候倒立,这样眼泪就流了回去”。
其实,憋着不哭的孩子,长期压抑情绪,反而对自身的身心发育不好。
页码:上一页